文:摩爾(Patrick Moore)、諾斯(Chris North)先不管數學,如果地球有一顆姊妹星,恰好就在我們的正對面,只是中間被太陽擋住了,有沒有可能我們就錯過了這一顆星球? ──馮迪肯(蘇格蘭,伐夫)很多從地球出發的探測船,已經抵達了足以回頭看地球公轉軌道的地方。
各項訴求開始走上街頭,警察與拒馬常常盤據著博愛特區的路口。政府要對付人民,方法多得是。
不同的聲量、伴隨著檳榔渣、大聲公、烤香腸、巨大陽傘、交通錐、直立旗、計程車、綁布條,構成了這個喧嘩時代的的尋常風景。而報名參加第一屆的參賽作品則是1989年該年度發表的作品。當然所謂的優良,自然是符合中華兒女愛國之心、發思古之幽情、撫琴瑟而和鳴,最好還能憶故國山河的那種健康寫實兼忠孝節義之作品。東歐國家以捷克東德為首展開民主抗爭,中國發生六四天安門慘案,台灣股市一路攀升直逼萬點、房價高漲促使無住屋者團結組織發動「無殼蝸牛運動」,萬人夜宿忠孝東路。國民黨蔣幫一心想反攻大陸作皇帝,所以不准他們在台灣結婚生子成家立業,以免有了家累以台灣為家就不想打回去了。
對當時早已邁向百花齊放的台灣流行音樂市場來說,真正的商業性作品,自然是不太會有興趣來報名的這些即使在現在看來都值得寫入史冊的重要大事,全擠在這一年發生。我才是那個婚姻無法如預期般繼續下去的人。
他住在亞利桑那州尤馬,已在喜劇編劇與搖滾樂界闖出一番名堂,當時正準備結束為期兩年的海軍陸戰隊役期。但從另一方面來說,若我們過去一直住在同一座城市並更加頻繁地相處的話,或許我就能預先發現一些徵兆了。我在腦中瘋狂思考著要提出什麼問題或者論點才能讓她恢復理智——讓她恢復成過去那個可愛又年輕的異性戀女兒。住得離彼此這麼遙遠對我們兩人來說都不太好過。
憑什麼應該要由她來完成我的夢想?我何不在她實現自我時好好愛她、支持她呢?在我終於找回自己的聲音後,我問:「你確定嗎?」這個問題就這麼懸在半空中另一方面,政府在民間團體壓力下,從二○○八年後,相對比較積極推動樂生院的保存方案。
我們要問的是:怎樣才是好城市?誰來定義好城市?這些名為公共的利益,是由誰決定的?一座城市的勝利除了經濟繁榮,還有其他選項嗎?人民的智慧如何可以幫城市靈魂注入多元的可能性?《反造城市》試圖提出更兼容並蓄、思考更周延的非典型都市規劃方法。我們可以看到,透過此間種種舉措,政府也開始在樂生維護保存的進程,踏出善意的步伐。此陸橋從樂生療養院「王」字型建築前延伸至中正路,尾端與中正路有十公尺的高差,造成要到樂生療養院必須搭乘電梯,便利性極差,也無法重現樂生原有地景。)相關書摘 ▶《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規劃術》:瑠公圳社區居民想留住的是「存在的喜悅」書籍介紹本文摘錄自《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增訂版)》,左岸文化出版*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而在這兩年期間,為了暫時維護院內建物之安全,捷運局曾於二○一四年為部分建物架設鋼棚架,用以穩定建物之結構。然而,遷廠議題從二○一三年提出後,直至二○一五年三月,台北市捷運局才召開「新樹林案」評估研討會加以研議。(本後記的撰寫過程中,感謝張耕蓉女士提供相關資訊,方得以完成。此案設計了一個緩坡連結院區與中正路,並恢復舊有療養院地景及具代表性之Y字型道路,但也使得捷運機廠需要減軌覆土,此提案胎死腹中。
最後,樂生的走山問題,由捷運局採取部分機廠用明挖覆蓋的方式並定期進行地質監測,整個走山情形才逐漸穩定下來。在增訂的章節裡,作者們細細觀察多年來各田野地的演變,並從歷史的凝視裡,描繪社區運動、社會設計的變遷,以及從中學習到的經驗值,宛如一部台灣城市「反造」實踐的微型史。
抗爭往往只是部份案例裡居民初期的對應,更值得我們參考的是後來的具體行動和溝通技術。整體計畫預計於二○二二年完成建物修復及景觀工程,並以委託民間廠商經營之方式營運整個文化園區。
最終蓋出來的陸橋,因入口意象遲遲無法使民眾滿意,於是擱置,造成面向中正路段,如同懸崖般的聯外路橋,成為另一個「奇觀」。專業工作者與居民如何在制度與政治的縫隙中,保障社會正義的存在,成為其他社區可以仿效的先例。而捷運遷廠的方案更因整併困難,終於胎死腹中。「反造」代表對城市霸權結構的不從與反抗,它可能是狹縫中的求生之道,也可能是更積極、有組織的替代行動。在此同時,文化部也積極推動樂生療養院登錄世界文化遺產之「負面世界文化遺產計劃」,進行漢生病歷史及人權文史蒐集、紀錄片攝製等。持續下滑的山坡,讓選擇居住於樂生療養院舊院區中的院民生活岌岌可危,面對地面越來越寬的裂縫、龜裂的建物外牆,樂生療養院似乎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逐步崩毀。
而在二○一六年,樂生療養院院方也出資架設「王」字型建築及其附屬建物之鋼棚架,試圖以較簡易的方式阻止建築物之傾壞,無奈成效有限。舉例來說,樂生文化園區計畫尚未核定時,在二○一六年由國發會協調,交通部、台北市、新北市共同出資,由捷運局興建的樂生聯外陸橋就引發爭議。
政策應付社會運動所產生的權宜之計皆阻礙樂生療養院重建運動之推行,爾後重建的顛簸路途,樂生療養院該何去何從,仍然未曾有一個明朗的方向。文:顏亮一二○一三年六月,捷運新莊蘆洲線在新莊機廠尚未完工的狀態下全線通車,但捷運機廠的興建已經對樂生療養院的建築物造成不可回復的破壞。
然而,儘管有這些規劃,政府實際的步伐卻在多方利益和文化人權糾纏角力的岔路上游移不定。因此樂生青年聯盟和台大城鄉基金會劉可強老師、台灣歷史資源協會喻肇青老師等專家討論後,提出「樂生大平台」方案。
例如,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原台北縣政府)於二○○九年將樂生療養院登錄為歷史建築及文化景觀,並於二○一二年成立新莊樂生療養院保存推動委員會,二○一四年九月完成「文化景觀保存計畫」,奠定後續規劃基礎。硬體層面和歷史文化保存面向猶如多頭馬車般的混亂行進,主責單位不明,終使樂生課題成為政府的燙手山芋。如何與政府溝通,以影響政策、建構良善的對話平台發揮影響力、以及拉高對話層級使樂生療養院能在眾多文化資產保存議題中脫穎而出,打造同時並存的樂生「活聚落」與「樂生活」聚落,將會是未來樂生保存運動推動者、關心文化資產與社會正義廣大市民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而衛生福利部則編列了十億七千萬預算,預計打造「樂生文化園區」,內容包含修復六十二棟建築物、成立「漢生病醫療史料館」,並將園區定位為「樂生活聚落」,給居民續住,並在未來逐步轉型為有其他使用者進駐的場地
持續下滑的山坡,讓選擇居住於樂生療養院舊院區中的院民生活岌岌可危,面對地面越來越寬的裂縫、龜裂的建物外牆,樂生療養院似乎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逐步崩毀。在此同時,文化部也積極推動樂生療養院登錄世界文化遺產之「負面世界文化遺產計劃」,進行漢生病歷史及人權文史蒐集、紀錄片攝製等。
另一方面,政府在民間團體壓力下,從二○○八年後,相對比較積極推動樂生院的保存方案。我們可以看到,透過此間種種舉措,政府也開始在樂生維護保存的進程,踏出善意的步伐。
)相關書摘 ▶《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規劃術》:瑠公圳社區居民想留住的是「存在的喜悅」書籍介紹本文摘錄自《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增訂版)》,左岸文化出版*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而在二○一六年,樂生療養院院方也出資架設「王」字型建築及其附屬建物之鋼棚架,試圖以較簡易的方式阻止建築物之傾壞,無奈成效有限。
整體計畫預計於二○二二年完成建物修復及景觀工程,並以委託民間廠商經營之方式營運整個文化園區。而捷運遷廠的方案更因整併困難,終於胎死腹中。專業工作者與居民如何在制度與政治的縫隙中,保障社會正義的存在,成為其他社區可以仿效的先例。此陸橋從樂生療養院「王」字型建築前延伸至中正路,尾端與中正路有十公尺的高差,造成要到樂生療養院必須搭乘電梯,便利性極差,也無法重現樂生原有地景。
因此樂生青年聯盟和台大城鄉基金會劉可強老師、台灣歷史資源協會喻肇青老師等專家討論後,提出「樂生大平台」方案。而衛生福利部則編列了十億七千萬預算,預計打造「樂生文化園區」,內容包含修復六十二棟建築物、成立「漢生病醫療史料館」,並將園區定位為「樂生活聚落」,給居民續住,並在未來逐步轉型為有其他使用者進駐的場地。
抗爭往往只是部份案例裡居民初期的對應,更值得我們參考的是後來的具體行動和溝通技術。政策應付社會運動所產生的權宜之計皆阻礙樂生療養院重建運動之推行,爾後重建的顛簸路途,樂生療養院該何去何從,仍然未曾有一個明朗的方向。
最後,樂生的走山問題,由捷運局採取部分機廠用明挖覆蓋的方式並定期進行地質監測,整個走山情形才逐漸穩定下來。然而,遷廠議題從二○一三年提出後,直至二○一五年三月,台北市捷運局才召開「新樹林案」評估研討會加以研議。